乌海人社“数字员工”上岗

发布时间: 2024-08-23 09:45
【字体大小: 】    
    近日,乌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来了一位“新员工”,它的工作效率是普通人的3到5倍,业务审核准确率高达100%。有它在,成千上万条社保数据的核查、比对、登记、统计变得不再复杂繁琐,以往长期存在的人工操作漏核、录错现象消除为零,确保了发放的每一分钱都准确无误。
    “我们每个月都要完成4万人次的养老待遇发放校验,确认参保人员生存状态和养老金发放情况。以往,这项工作只能依靠工作人员手工逐一核查,必须安排两个人加班加点近一周才能完成。现在有了这个24小时不眠不休的‘新同事’,这项工作仅需50个小时就能完成,业务准确率极高。”提起这位“新同事”,乌海市人社局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逸十分佩服。
    张逸口中的“新同事”,就是乌海市在自治区率先试点上岗的人社“数字员工”。
    在乌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一间办公室里,记者见到了这名“新员工”。它是一款安装在电脑上的应用软件,可以根据后台设置的检验规则,自动登录网页、打开excel表格文件,对死亡日期等关键信息和业务办理结果进行核验,并做好每一步比对核验的存证留痕,发现问题不仅能及时反馈处理,还能进行事后追溯和审计复核。
    “我们引进的‘数字员工’,是通过人工智能、rpa、ocr等多种技术融合开发出的高度拟人化、自动化的数字‘劳动力’。它可以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,根据工作实际灵活定制和扩展工作内容,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任务类型,更好地满足人社部门管理需求和企业群众服务需求。”乌海市人社局政务服务中心主任李志横介绍。
    上岗一个多月来,这位“数字员工”主要围绕风险防控和辅助业务审核两方面开展工作,已经辅助处理了养老保险待遇认证、失业金发放等多项业务。
    在就业、社保领域基金资金疑点数据核实过程中,以往工作人员需要频繁操作各种不同层级、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逐条核实,耗费人力、时间成本较大。有了“数字员工”,核实违规发放、冒领骗取基金资金,只需分险种设置追回功能模块,通过规范追回数据录入、追回金额审核、财务记账和业务到账处理等各环节,便能实现基金资金安全管理和风险防控全程留痕、过程可溯。
    而在辅助业务审核方面,“数字员工”能够通过rpa机器人流程配置和ocr图像识别,辅助完成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工作,无需工作人员再到医疗机构查阅大量资料,有效提升审核工作效率和准确性。
    与传统人工办理方式相比,“数字员工”不会受到疲劳和情绪影响,可持续完成大量数据处理、自动识别、自动计算等工作,极大提高工作准确性、时限性,最大限度避免人为因素干扰。此外,“数字员工”可以有效降低人力成本,一次性投入后可持续生产,应用在与企业、群众咨询交互方面,还可以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,消除传统人工节假日和8小时之外服务盲区,促进人社业务工作质效大幅提升。
    但受技术限制,“数字员工”对自然语义的理解程度、对复杂业务的逻辑判断、对大数据分析的模型训练等还亟待提高。“目前,乌海人社‘数字员工’还处于传统经办的辅助阶段,随着技术不断更新,未来一些重复程度较高、业务逻辑清晰的工作可以交给‘数字员工’完成。”李志横告诉记者。
    “我们将腾出更多的人工力量,来培养‘全科大夫式’的审核队伍和业务精通的政策执行者、辅助决策者。”李志横说,“下一步,我们将结合乌海市承担‘家门口’就业场景建设和社会保险业务同审统办改革任务,推动‘数字员工’辅助就业政策精准送达和社保业务双随机审核。”

    

附件文档:
     
来源: 乌海日报

乌海人社“数字员工”上岗-pg电子游戏官网入口

发布时间:2024-08-23
来源:乌海日报

乌海人社“数字员工”上岗,     近日,乌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来了一位“新员工”,它的工作效率是普通人的3到5倍,业务审核准确率高达100%。有它在,成千上万条社保数据的核查、比对、登记、统计变得不再复杂繁琐,以往长期存在的人工操作漏核、录错现象消除为零,确保了发放的每一分钱都准确无误。    “我们每个月都要完成4万人次的养老待遇发放校验,确认参保人员生存状态和养老金发放情况。以往,这项工作只能依靠工作人员手工逐一核查,必须安排两个人加班加点近一周才能完成。现在有了这个24小时不眠不休的‘新同事’,这项工作仅需50个小时就能完成,业务准确率极高。”提起这位“新同事”,乌海市人社局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逸十分佩服。    张逸口中的“新同事”,就是乌海市在自治区率先试点上岗的人社“数字员工”。    在乌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一间办公室里,记者见到了这名“新员工”。它是一款安装在电脑上的应用软件,可以根据后台设置的检验规则,自动登录网页、打开excel表格文件,对死亡日期等关键信息和业务办理结果进行核验,并做好每一步比对核验的存证留痕,发现问题不仅能及时反馈处理,还能进行事后追溯和审计复核。    “我们引进的‘数字员工’,是通过人工智能、rpa、ocr等多种技术融合开发出的高度拟人化、自动化的数字‘劳动力’。它可以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,根据工作实际灵活定制和扩展工作内容,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任务类型,更好地满足人社部门管理需求和企业群众服务需求。”乌海市人社局政务服务中心主任李志横介绍。    上岗一个多月来,这位“数字员工”主要围绕风险防控和辅助业务审核两方面开展工作,已经辅助处理了养老保险待遇认证、失业金发放等多项业务。    在就业、社保领域基金资金疑点数据核实过程中,以往工作人员需要频繁操作各种不同层级、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逐条核实,耗费人力、时间成本较大。有了“数字员工”,核实违规发放、冒领骗取基金资金,只需分险种设置追回功能模块,通过规范追回数据录入、追回金额审核、财务记账和业务到账处理等各环节,便能实现基金资金安全管理和风险防控全程留痕、过程可溯。    而在辅助业务审核方面,“数字员工”能够通过rpa机器人流程配置和ocr图像识别,辅助完成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工作,无需工作人员再到医疗机构查阅大量资料,有效提升审核工作效率和准确性。    与传统人工办理方式相比,“数字员工”不会受到疲劳和情绪影响,可持续完成大量数据处理、自动识别、自动计算等工作,极大提高工作准确性、时限性,最大限度避免人为因素干扰。此外,“数字员工”可以有效降低人力成本,一次性投入后可持续生产,应用在与企业、群众咨询交互方面,还可以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,消除传统人工节假日和8小时之外服务盲区,促进人社业务工作质效大幅提升。    但受技术限制,“数字员工”对自然语义的理解程度、对复杂业务的逻辑判断、对大数据分析的模型训练等还亟待提高。“目前,乌海人社‘数字员工’还处于传统经办的辅助阶段,随着技术不断更新,未来一些重复程度较高、业务逻辑清晰的工作可以交给‘数字员工’完成。”李志横告诉记者。    “我们将腾出更多的人工力量,来培养‘全科大夫式’的审核队伍和业务精通的政策执行者、辅助决策者。”李志横说,“下一步,我们将结合乌海市承担‘家门口’就业场景建设和社会保险业务同审统办改革任务,推动‘数字员工’辅助就业政策精准送达和社保业务双随机审核。”    

    近日,乌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来了一位“新员工”,它的工作效率是普通人的3到5倍,业务审核准确率高达100%。有它在,成千上万条社保数据的核查、比对、登记、统计变得不再复杂繁琐,以往长期存在的人工操作漏核、录错现象消除为零,确保了发放的每一分钱都准确无误。
    “我们每个月都要完成4万人次的养老待遇发放校验,确认参保人员生存状态和养老金发放情况。以往,这项工作只能依靠工作人员手工逐一核查,必须安排两个人加班加点近一周才能完成。现在有了这个24小时不眠不休的‘新同事’,这项工作仅需50个小时就能完成,业务准确率极高。”提起这位“新同事”,乌海市人社局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逸十分佩服。
    张逸口中的“新同事”,就是乌海市在自治区率先试点上岗的人社“数字员工”。
    在乌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一间办公室里,记者见到了这名“新员工”。它是一款安装在电脑上的应用软件,可以根据后台设置的检验规则,自动登录网页、打开excel表格文件,对死亡日期等关键信息和业务办理结果进行核验,并做好每一步比对核验的存证留痕,发现问题不仅能及时反馈处理,还能进行事后追溯和审计复核。
    “我们引进的‘数字员工’,是通过人工智能、rpa、ocr等多种技术融合开发出的高度拟人化、自动化的数字‘劳动力’。它可以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,根据工作实际灵活定制和扩展工作内容,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任务类型,更好地满足人社部门管理需求和企业群众服务需求。”乌海市人社局政务服务中心主任李志横介绍。
    上岗一个多月来,这位“数字员工”主要围绕风险防控和辅助业务审核两方面开展工作,已经辅助处理了养老保险待遇认证、失业金发放等多项业务。
    在就业、社保领域基金资金疑点数据核实过程中,以往工作人员需要频繁操作各种不同层级、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逐条核实,耗费人力、时间成本较大。有了“数字员工”,核实违规发放、冒领骗取基金资金,只需分险种设置追回功能模块,通过规范追回数据录入、追回金额审核、财务记账和业务到账处理等各环节,便能实现基金资金安全管理和风险防控全程留痕、过程可溯。
    而在辅助业务审核方面,“数字员工”能够通过rpa机器人流程配置和ocr图像识别,辅助完成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工作,无需工作人员再到医疗机构查阅大量资料,有效提升审核工作效率和准确性。
    与传统人工办理方式相比,“数字员工”不会受到疲劳和情绪影响,可持续完成大量数据处理、自动识别、自动计算等工作,极大提高工作准确性、时限性,最大限度避免人为因素干扰。此外,“数字员工”可以有效降低人力成本,一次性投入后可持续生产,应用在与企业、群众咨询交互方面,还可以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,消除传统人工节假日和8小时之外服务盲区,促进人社业务工作质效大幅提升。
    但受技术限制,“数字员工”对自然语义的理解程度、对复杂业务的逻辑判断、对大数据分析的模型训练等还亟待提高。“目前,乌海人社‘数字员工’还处于传统经办的辅助阶段,随着技术不断更新,未来一些重复程度较高、业务逻辑清晰的工作可以交给‘数字员工’完成。”李志横告诉记者。
    “我们将腾出更多的人工力量,来培养‘全科大夫式’的审核队伍和业务精通的政策执行者、辅助决策者。”李志横说,“下一步,我们将结合乌海市承担‘家门口’就业场景建设和社会保险业务同审统办改革任务,推动‘数字员工’辅助就业政策精准送达和社保业务双随机审核。”

    

网站地图